加拿大留學生活如何保平安?春節(jié)后的首個工作日,加拿大華裔學生藍可兒在洛杉磯失蹤的消息傳遍互聯(lián)網(wǎng),美國警方當?shù)貢r間14日公布的一段酒店升降機內錄像片段,藍可兒怪異的舉止更讓人覺得詭異。一時間,留學網(wǎng)站、門戶網(wǎng)站、甚至科普小組也加入轉載隊列,希冀從電梯視頻中找尋藍可兒失蹤的線索,有人說她當時已經(jīng)被挾持;有人懷疑她因為嗑藥導致精神異常……
當?shù)貢r間19日美國警方在洛杉磯某酒店頂樓發(fā)現(xiàn)了失蹤兩周的藍可兒的尸體。在此期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有諸多疑團待解,另一層擔憂也彌漫在國內的留學家長圈里:孩子留學在外,是否安全?
“讀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是次要的,關鍵得平安。”元宵未至,年還沒算過完,有的家長在網(wǎng)上發(fā)出這樣的新年愿望。
如今,我國每年以超過30萬的數(shù)量“輸出”留學生,很大部分是自費留學的本科生、中學生,甚至小學生。留學安全問題日益受到關注。
談及校園安全,許多人第一想到的是校園槍擊案。2012年12月14日,對于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居民來說是一個沉痛的日子?;加芯裾系K的20歲青年亞當-蘭扎在射殺自己的母親后,攜帶兩把自助手槍進入桑迪-胡克小學,猛烈射擊正在上課的小學生,最終造成26人死亡,其中20名是6-7歲的小學生。就在一瞬間,他們的爸爸媽媽再也看不到他們回家后可愛的笑臉;就在一瞬間,這些如花蕾般的孩子們停止了成長,去往未知的天堂。美國校園槍擊案發(fā)生后,輿論矛頭直指槍支使用泛濫,民眾強烈呼吁禁槍。而在國內,有留學意向的學生及家長對美國校園安全表示出了深切擔憂,人們對“留學安全”的關注到達高潮。
善用校園資源保護自己
談及留學,如今很多人會對國外的校園安全有隱憂,尤其對那些槍支不受控制的國家,“校園槍擊事件”被列為最令人擔心的校園安全威脅。
客觀地說,美國的校園環(huán)境安全并不像媒體展現(xiàn)的那么危險。數(shù)據(jù)顯示,去年有76萬多國際生去美國留學,位列各國之首,從側面可窺見留爸留媽們對美國社會及校園安全有足夠理性的認識。
萬佳留學專家反映,媒體爆出校園悲劇的發(fā)生令人痛心,與個別學校疏于安全管理有關,但希望國內家長理性認識校園環(huán)境安全,不要因噎廢食。需要提醒留學生的是,到校后務必及時與學校相關部門取得聯(lián)系,善用資源保護自己。
“對于國際生而言,美國校園安全措施其實是非常嚴密的。”萬佳留學專家介紹,通常,留學生到國外院校注冊后,就需強制向國際生辦公室報到,以便及時查收辦公室通過郵件、短信、廣播等方式發(fā)送給大家的安全預警,避開危險。另外,針對新生舉辦的迎新培訓會詳細介紹學校周邊的安全情況,以及入學后注意事項等。如果學生在實驗室或者圖書館熬到深夜才回家,可以隨時免費撥打學校護送電話,要求校內警察開車或步行護送。每個校園及周邊一般都設有應急電話,并配有實時攝像頭,遇到緊急情況,可以及時報警。
精神障礙觸發(fā)校園悲劇
回顧新聞報道,校園悲劇并非偶發(fā),從槍擊案,到砍殺案、炸彈襲擊。美國12·14校園槍擊悲劇發(fā)生后,很多美國民眾提出美國應該禁槍,“民眾可以合法持有槍支”被認為是引發(fā)這場悲劇的根源。但也有人指出,認為禁槍就可以實現(xiàn)校園安全的觀點是片面的,對人群精神障礙的關注才是要點。從新聞事件看,悲劇的始作俑者除了社會人士,潛伏在校園里的犯罪嫌疑人不少屬于精神及心理非正常人群。
“實際上,留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需要格外受到關注。他們面對著語言不通,文化融入等學術、生活、經(jīng)濟等方面的多重困擾,小留學生自理能力成問題,弄得不好容易自閉,大的留學生比如博士、碩士,熬夜做實驗、得不出結果,畢業(yè)無望,也容易產(chǎn)生煩躁、自我懷疑。”一名留美博士生這樣告訴筆者。
業(yè)內人士分析,控制槍支對維護美國社會安全非常重要,但是社會及學校加強對心理及精神障礙人士的疏導和治療也同等重要。對于有精神障礙的人群來說,即使沒有槍支及刀具,他們還會用別的作案工具實施犯罪,危害公共安全。
提前了解留學地社會環(huán)境
遠離校園危險,防患尤重要。深入了解所處社會環(huán)境,遇到緊急情況能鎮(zhèn)定處理,對于留學生來說是必備的生存技能。
萬佳留學專家介紹,安全知識普及一般是在學生離境前培訓,將注意事項提前內化到一言一行。留學安全知識通常涵蓋校園安全常識、出行駕駛安全常識、出行旅行安全常識、心理健康安全常識、自然災害安全常識、生活安全常識(如證件保存安全、財產(chǎn)安全、飲食安全、居家安全、交友安全等)。此外,根據(jù)留學國不同地區(qū)的環(huán)境,還有特色鮮明的安全常識。去其他國家的同學,也可以根據(jù)這些提示,通過論壇、書籍等資源整理這些安全常識。